红河州创新“三模式”筑牢野生菌中毒防控“安全网”
红河州创新“多语宣传+四级联动+科技赋能”模式,筑牢野生菌中毒防控“安全网”,今年以来,野生菌中毒事件同比大幅下降,实现了从“舌尖上的美味”到“舌尖上的安全”的转变。
多语宣传破解“语言密码”。构建“哈尼语、彝语、越语+汉语”多语宣传矩阵。全州9574个自然村的应急广播每日循环播放民族语言科普音频,累计播出超50万次。州级平台在抖音、快手发布精编视频并配以民族语言字幕,触达200万移动端用户。基层通过“大喇叭小故事”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”入户讲解,覆盖120余万户家庭。建水县还将毒菌识别图印在围裙、雨伞等生活用品上,让防控知识融入日常生活。
四级联动织密“责任网络”。将野生菌中毒防控纳入民生实事清单,形成“州级统筹、县市主责、乡镇落实、村社兜底”四级责任体系。组建由驻村工作队、村医、党员志愿者组成的“村级防控小分队”1200余支,深入山区村寨开展风险排查。在农(集)贸市场推行“两查两登记”制度,检查市场72个,销毁疑似有毒野生菌65批次。学校、工地等集体用餐单位实施“禁采、禁购、禁做”三禁管理,整改隐患37处。
科技赋能提升“防控精度”。依托大数据绘制红河州野生菌中毒风险分级地图,将13个县(市)划分为高、中、低风险区,实施差异化防控。全州187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实现病例直报系统全覆盖,储备特效解毒药品3000余支,组织跨部门应急演练5场,救治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。弥勒市通过实战培训,基层救治成功率提升至98%。
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,积极探索“生态保护+产业发展”路径。建水、石屏等地推广“包山养菌”模式,建立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,通过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带动菌农增收。石屏县龙朋镇举办第十届野生菌文化节,既保护生态资源又激活乡村经济。预计2025年全州野生菌产值增长15%,实现“生态美”与“百姓富”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