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缅公路是一条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国际通道,路线东起云南昆明,西经楚雄、大理、保山,在德宏畹町出境,直通缅甸腊戍,全长1146.1公里,云南境内长959.4公里。滇缅公路是云南各族人民用血肉筑就的抗战生命线,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滇缅交通源远流长,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早在公元前2世纪,中国和缅甸就有道路联通,旧称“蜀身毒道”,起自四川,经云南西部进入缅甸、印度,可以通达中亚。
1923年,云南省公署设立交通司,拟具了修筑“迤西大道”(后称“滇西公路”)的方案,设计路线东起昆明,往西经禄丰舍资、大理下关、腾冲直抵边界。随后不久,交通司在公文中首次将这条道路称为“滇缅公路”,滇缅公路概念由此产生。
1924年6月,滇西公路首段——昆明市区至碧鸡关段开工建设,次年建成土路通车。随后,筑路工程分段向西延伸,经安宁、禄丰、楚雄、镇南(今南华)、祥云,修至大理下关。1935年12月,昆明至下关之间的土路建成通车,全长411.6公里,是云南第一条按照近代标准修筑的公路。
1937年7月7日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日军凭借空军和海军优势,封锁了中国东部沿海口岸,海外战略物资运输通道面临断绝风险,中国急需开辟一条新的国际运输线。1937年8月,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,建议“国际交通应当预作准备,即刻着手同时修筑滇缅铁路与滇缅公路,可以直通印度洋”。滇缅公路修通后,能与1937年通车的滇黔公路相接,内联四川、贵州、广西等省份,外通缅甸,联通印度洋,打破日本对中国的封锁。此前建成的滇西公路,里程占滇缅公路云南段的近一半,为尽快完成滇缅公路全线工程建设提供了条件。
1937年11月,云南全省公路总局启动滇缅公路的测量施工工作。公路分东西两段,东段沿用已建成通车的滇西公路,西段由大理下关向西延伸,经漾濞、永平、保山、龙陵、芒市,越过畹町河,通向缅甸腊戍,在此接缅甸境内已建成的铁路和公路,可通往海港仰光。中国和缅甸分别修筑境内道路。
滇缅公路东段虽已建成土路通车,但受种种因素限制,东段只求速通,路基宽度、纵坡、弯道未完全达到工程标准,多数桥涵采用临时性土木结构,路况较差,晴通雨阻。公路西段由下关起,至中缅交界的畹町河止,全长547.8公里,为新修路段。西段翻越横断山系云岭、怒山和高黎贡山余脉,跨过漾濞江、顺濞江、澜沧江、怒江等急流深谷,工程异常浩大艰险。
为尽快打通这条抗战生命线,滇缅公路采用“边勘测,边施工”、“先求通,后求好”的施工方案。第一阶段先抢通,限期一年内实现简易土路通车;第二阶段再进行拓宽路基、减小弯道、加固桥涵等改善工程。在西段开工建设的同时,东段也设立了工程处,按标准改善路基和路面,降低急弯陡坡,铺设泥结碎石路面,将临时土木桥涵改建为永久式桥涵,提升雨季通行能力。
施工高峰期,滇缅公路西段每天约有13.5万名劳工施工,东段劳工人数超过6万人,每日筑路劳工高达20万人。因战事激烈,许多男性青壮年已奔赴前线或被征调修筑其他战时工程,公路沿线各地民众劳役负担更加沉重,一些县份甚至到了“无工可征”的境地。广通县(1958年裁县设镇,今属禄丰市)县长陈光祖致函全省公路总局,陈述民生之艰:“县以四千余户之穷民,同时征派修筑广八段与铁路,共已出工六千余名,凡能工作之壮年男妇,均已征赶出勤无余,今又奉令征工二千名改善滇缅公路,一民不能同时三用,是已无工可征。”即便如此,广通仍然举全县之力,征募了筑路劳工。
广通县的境况只是滇缅公路沿线地区的一个缩影。国难当头,云南各族民众承担重任,许多老人、妇女和孩童主动加入筑路队伍。时任《大公报》记者的萧乾曾实地采访滇缅公路施工现场,他看到“老到七八十、小到六七岁、没牙的老媪、花裤腿的闺女”齐心协力筑路的悲壮场景。
工地条件艰苦,劳工用树枝和茅草在荒野上搭建临时住所,忍受饥饿、寒冷和疾病的折磨,“不得不餐风宿露,枵腹从公而饥寒致病,因病致死者累累荒冢”。繁重危险的劳作、温饱难继的生活条件、肆虐的疾病夺去了许多劳工的生命。据龙陵县志记载,修筑滇缅公路期间,龙陵县征工2.5万人,死伤超过3000人,平均每公里殉难8人。王锡光时任龙陵县县长,他目睹了民工“以麻绳吊崖凿石”的艰险,亲历了老弱妇孺“裹粮携锄”,如“蚂蚁搬泰山”般的筑路场景,创作了《滇缅公路歌》,发出了“不是公路是血路”的感慨。1938年9月21日,《云南日报》发表的通讯《滇缅公路完成了》中记述,修筑滇缅公路过程中,死亡劳工“不下二三千人”。
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全线贯通,但路况较差,路基松软,雨季塌方频发,雨季通车率不足30%,为保障运输通畅,需专业机构管理运输及持续改善工程。1938年10月,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成立,谭伯英任局长。管理局组织沿线30万劳工投入公路改善工程,这些劳工付出了巨大伤亡。谭伯英在《修筑滇缅公路纪实》中曾记述了穿越险恶的瘴区的滇缅公路怒江西岸路段的施工情况。他记述,该路段施工期间,时长5个月的旱季里,8000余名劳工和工程技术人员感染疟疾,患者中只有500人幸存下来。为保障工程进度,工程方重新征募了劳工,并配备了工地医院防治疾病,不幸的是,接下来的雨季里,这批新征募的劳工,又有半数被疟疾夺去了生命。为修筑、维护滇缅公路付出生命的人,确切数字已难以统计,仅据《云南日报》及《修筑滇缅公路纪实》的记述统计,死亡人数就已经过万。
滇缅公路的建成通车,让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抗战意志,增强了国人共御外侮的勇气和信心,为抗战胜利筑牢了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