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局长信箱 |网站地图 |无障碍浏览 |长者模式
国务院
2023年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,新建4500万亩、改造提升3500万亩——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
2023-01-10 00:00  来源:  浏览次数:

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增加,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:“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,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”。

当前,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进展如何?各地在建设和管护方面有哪些探索和创新?今天起,本版推出“经济聚焦·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”系列报道,展现地方在扩规模、提质量和长效管护等方面的经验做法,敬请关注。

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,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:“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,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”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创造新辉煌,实现量和质“双提升”。到2022年底,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,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

踏上新征程,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迈出新步伐。2023年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,新建4500万亩、改造提升3500万亩,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,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。

扩规模,种粮农民增添底气

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.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

冬日暖阳下,行走在河南省获嘉县照镜镇的田间地头,广袤田野里一派繁忙景象:铺路基、和水泥、运砂浆、整修沟渠……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,村民们熟练地操作着挖掘机和搅拌机。忙碌几天后,数条纵横交错的机耕道慢慢成形舒展。

说起建设高标准农田,照镜镇楼村党委书记张洪飞打开了话匣子:“现在将占用耕地的苗木腾退,保粮食种植面积,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增量空间。另外,耕地平整让原先的小田变成了成片的‘大田’,沟渠排灌及时,机械化加力推进,乡亲们的种粮积极性更高了。”

“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持续扩大。”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介绍,到2018年,我国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亿多亩,占耕地面积不足三成。2018年机构改革后,农业农村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,特别是近两年,每年建设任务由8000万亩提高到1亿亩。“到2022年底,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,占我国19.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。”

农田提标准,种粮增底气。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长塘镇毛山村的高标准农田里,挖掘机来回作业,挖高填低,不一会儿,就平整出了连片土地。“土地平整后,可利用的土地增加了700多亩。”项目负责人廖爱飞说,2022年长塘镇重点对9个行政村9000亩土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,全镇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.6万亩。

“修了高标准农田之后,我们种粮的日子越来越好。”吉安市吉水县水田乡孔巷村粮农胡富根说,“项目区的庄稼旱能浇、涝能排,高温干旱影响不大,2022年秋粮再夺丰收,亩产1200斤左右。”算起种粮账,胡富根底气十足。

近年来,吉水县集中精力推进整乡(镇)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。2017年以来,吉水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0.52万亩,占耕地总面积的55%,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9.15亿元。

高标准农田建设,让中国饭碗端得稳、端得牢、端得好。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吴洪伟说,高标准农田在确保重灾区少减产、轻灾区保稳产、无灾区多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提质量,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

从2023年起,全国年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

2022年秋收,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金丰家庭农场收获双份喜悦: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,黄灿灿的玉米、圆滚滚的大豆实现“一田双收”。

很难想象,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田地,曾经是令人苦恼的盐碱地。

为了改造这里的盐碱地,多年来,东营区坚持良种良法良田配套,目前5.3万亩高标准农田续建项目顺利完工,5000亩新建项目规划设计正有序推进。同时,当地多方面推进盐碱地改造分类施策,持续改良土地质量。

盐碱地一改,“米粮川”就来。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、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等措施,牛庄镇推广间作套种,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综合利用水平,粮食年产量由2012年的4.7万吨增加至2022年的9.36万吨。

“提质量,就能不断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。”郭永田说,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,要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,真正实现旱涝保收、高产稳产,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。

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,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。郭永田介绍,在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,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的基础上,加快把15.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,同步改造提升超过使用期限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,以此稳定保障1.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。

按照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(2021—2030年)》,从2023年起,将启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,全国每年平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。吴洪伟说,通过改造提升,解决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、工程老化、工程建设标准低等问题,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。

人不负耕地,耕地定不负人。吴洪伟介绍,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,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%—20%,许多农田达到“一季千斤、两季吨粮”。

近期,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23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亿元,提前下达农田建设补助资金346亿元,支持各地提前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,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,加快推进前期工作,推动项目早建设、早建成、早见效。

强管护,高标准农田长效机制拔节生长

多方参与、责任明确、协调顺畅、保障有力

天刚蒙蒙亮,四川省旺苍县白水镇勇敢村村民曾远明就来到田里,巡护起了千亩高标准农田。“作为勇敢村8名管护员之一,我主要负责高标准农田建后的日常清淤、应急维修、垃圾清理,确保负责管理的标段设施完好、良性运行。”曾远明说。

近年来,旺苍县探索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,健全县、乡、村、组四级网格长机制,实现“网格长制”全覆盖。同时,还确定县级田长29名、乡(镇)级田长23名和村级田长243名,划定1701个网格管理区域、确定网格员1701名,有效解决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
“既当承包户,又做管护员,改造后农田每亩增收近500元,一年收入五六万元,还能照顾家里。”曾远明感慨,“日子更好了!”

高标准农田如何管?近年来,各地通过实践,制定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办法,明确管护责任和具体要求,保障管护资金来源渠道,逐步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、责任明确、协调顺畅、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。

山西省长子县将项目建设与建后运维有机衔接,政府统一规划、统一建设标准,制定运维考核标准,总承包企业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负责,确保工程长效良性运行。湖南岳阳、辽宁沈阳、福建泰宁等地探索引入财产保险,发挥商业保险在事前评估、事中预防、事后赔偿方面的功能作用,为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。

此外,各地各部门精准发力、多措并举,调动各方积极性,有效拓宽资金来源。河南省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通过以电折水、计量收取水电费等方式筹集日常管护经费;江西省永修县在落实适当财政补贴的基础上,用好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、村集体经济收益等,多渠道筹措建后管护资金。

郭永田说,下一步,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,按照权责明晰、运行有效的原则,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。同时,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,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,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扎好高标准农田长效运营“篱笆”。(记者 高云才 常钦)

打印 关闭窗口